讀經期末研究報告

胡適他們為什麼還要在五四的時候提出廢除經典?

一、前言

王財貴教授在2008年錄製的讀經教育百問千答中,回答了「胡適他們為什麼還要在五四的時候提出廢除經典」的問題。王教授認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主導者,如胡適、魯迅與陳獨秀等人提出以新文化體制代替舊文化觀是個謬誤。這個謬誤來自於這些新觀念領導人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為要學習西方,才能矯正中華民族的劣根性。這個謬誤是民族的悲劇,使人民失去了許多;然現在為時已晚,這一代的人民是難以矯正過來了。只能透過教育,給予下一代機會,重新拾回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

王教授將原因歸咎於胡適等人的偏激想法、以及對於國外文化的崇拜。然幾千年的經典,應是難以廢除,卻能在幾個人文的大力鼓吹下,使這門學問沉寂一時。胡適究竟為甚麼要廢除經典?又是透過甚麼方法廢除經典?以下就胡適廢除經典的背景做探討,並以結語結束本報告。

二、廢除經典的背景

林慶彰(2012)寫道:「有時候經書本身沒有太多的問題,因為學術思想的變遷,反成了被檢討的對象」。從讀經幾前年的歷史來看,最大的轉捩點在於民國十年的五四運動。這個時期的學術思想挑戰了經典的權威,尤其是儒家經典,使得經典的教與學有一段時間幾乎消失匿跡。而五四運動的發起人之一:胡適,是提倡廢除經典最主要的人物。

經典有甚麼特質,使得胡適如此詬病?胡適又是以何種手法說服大眾停止讀經呢?這部分可以大約分成文學改革、經典的重新考辨與當代思想潮流三種原由。

 

(一)文學改革

五四運動的精隨在於思想改革,與文言文及白話文有關聯主要推動者在於胡適。胡適長期鑽研中國文化與外文翻譯等文法,受到美國文學影響甚大。他認為白話文是「活文學」、文言文是「死文學」,並提出白話文學才是文學的正宗(胡適,1917)。他在1917年提出八項新文學主張,其中幾項包含不用典、不模仿古人、不講求對仗、需講求文法、言之有物等。在提倡白話文的同時,他也盡力推動將報章雜誌改以白話文書寫,使白話文深入人們日常生活,對文言文產生排擠效應。在這個風潮下,以文言文書寫的經典地位大不如前。

  可見,文學方面的改革是廢除經典的一大因素。

(二)經典的重新考辨

胡適曾言: 「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少談些抽象的主義」。需特別強調的是,胡適並非未曾接觸經典而一味地嫌棄之。事實上,胡適對於經典的整理與研究有相當深的探討。他所反對的是肆意解讀文句以附加價值於經典。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1919)一文中,將新思潮定義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所謂整理「國故」,即是將經典的淵源做整理,以釐清其淵源。這裡,他針對儒家進行了批判,認為古人使用經典,使後人以為經典有「神聖」的意義。但若深入考察,則會發現經典並非如此深的意涵。

胡適 (1925)曾對《詩經》進行研究,認為它並非是大家所認為的神聖經典,只不過是古代歌謠總集罷了,雖可作為社會與文化史的研究材料,卻不是道德或觀念的規準。他分析《詩經》之所以會被視為經典,是因《史記》曾提及孔子刪詩,留下有寓意的詩詞,含有孔子的微言大義。此外,《詩經》與孔子弟子所做的《詩序》結合,因此必含有孔子的教化觀。在〈談談詩經〉一文中,胡適以上述發現描述儒家對於經典影響之大,以及後世對於這個文集的誤解。

    如此,《詩經》貴為經典的價值──教育意義──便不復存在。只剩下文學與社會文化價值。

    受到胡適的影響,顧頡剛於1923年提出古史層累說,眾學者紛紛進行古代典籍的考辨。在這個潮流下,《周易》被認定並非聖人作品,而只僅是占巫的書籍、《今文尚書》中的〈堯典〉與堯毫無關係、《周禮》是齊國人所作……種種的考辨,使原本被認為是經典的來源與重要性備受質疑。顧頡剛甚至提出一個看法:經書和聖人沒有直接關係,他們神聖性便完全消解(林慶彰,2005)。

    由此可知,經典內涵的重新檢視對於經典的權威有相當大的打擊。胡適率先引領當代學者進行經典的考察,意在將古文原本的價值還原,因而使經典的地位大受打擊。

(三)當代思想潮流

    五四運動的起點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對於社會背景發展來說,它影響了思想文化、教育等。這時,由於報章雜誌等媒體,以及五四運動的多種中心思想是承襲於西方社會,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青年的崇洋潮(維基百科,2018)。這個思想上的轉移,使對於中國思想有深遠影響的經典受到相當的衝擊。

另外,在五四運動中,反對儒家文化的人推行了新文化運動。他們提倡「打孔家店」等口號,進一步促進了反儒家思想的發展(維基百科,2018)。而在中國的歷史脈絡中,儒家思想有相當大的地位,因此當反儒家思想聲浪漸漸壯大,對於中國文化的思想形成了打擊,間接影響到中國經典的地位。

    由此可見,五四運動的思想潮流影響了社會的氛圍與儒家思想的地位,進而使中國經典的地位受到影響。

 

五四運動時,進行全面性的改革是拯救國家的手段,崇拜西洋思想也是可想而知的結果,畢竟中國思想必定是出了某些問題才導致國家當時的局面。這樣想的話,對中國思想有重大影響的經典會被波及或許是無可避免的。王財貴老師這話說得不錯,胡適等人的思想太過偏激,不過換個角度一想,或許正是有了個偏激,才拯救中國脫離當時的窘境。

 

三、結語

    胡適五四運動的時候提出了廢除經典的口號,使經典的教育與學術研究有一段時間的沉寂。這是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尤其是文學改革、經典的重新考辨與當代思想潮流所導致。

    近代,人民重新意識到中國經典的價值與重要性,以及對於整體民族的凝聚及啟示,將經典重新融入教育與思想中,重續中國文化思想的榮耀。這也是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有義務傳承給下一代的文化。

 

 

 

 

 

江勇振(2011)。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聯經出版。

林慶彰 (2005)。顧頡剛的經學觀,中國經學,66-9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慶彰(2012)。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萬卷樓圖書。

胡適(1925)。談談詩經,文學論集,1-20中國文化服務社。

維基百科五四運動 (2018)2018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hk/%E4%BA%94%E5%9B%9B%E8%BF%90%E5%8A%A8#.E6.80.9D.E6.83.B3.E6.96.87.E5.8C.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神乙事主 的頭像
    山神乙事主

    山神乙事主的卓越之路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