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弱勢學生的發展是各國一直注重的重點,不過有時候弱勢的界定可能包含一些不需要資源或忽略真正需要的孩子。此外,就算有文字定義,定義孩童為弱勢的人可能因為個人因素而有鑑定上的差異。而弱勢文化,是不是一個標籤呢?是否會讓孩子對於自己或是他人對於孩子有不一樣的感覺呢?而老師提出所謂文化弱勢,是以主流文化為標準嗎?如此反映出文化霸權的影子,我們不禁要思考,到底怎麼樣才是弱勢?

  針對這些弱勢孩童,該怎麼讓他得到真正的幫助?怎麼讓這個幫助持久?報告組別提到,可以透過補救教學幫助弱勢學生跟上學業,但同學指出補救教學的成效很大部分受學生動機影響。不過,學生看不到學習的原因、也不願被另外帶出教室進行學習,這些都會使補救學習的效果不良。此外,記得以前讀大學時教師曾說過,補救教學是補前一學期的內容,想要努力的學生在學習這一學期的內容時,同時也要兼顧上一學期的內容,可能力不從心。另外,許多科目是螺旋式課程,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會對之後的學習造成衝擊。

 同意適性教學要全面實施在教室中是不可能的。有學者提出適性教學或許使教學將學生局限於舒適圈;學生永遠都在學習同一階層的能力,無法突破自己。適性教學的一個重點是讓教學適合兒童,然而要讓他們得到更深層或是更廣闊的能力,使他們可以利用這個能力精熟另一個。不過適性,這個「性」是怎麼培養而來的?在老師想破頭迎合學生的「性」時,也要體認教師也是塑造這個「性」的一個因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反思
    全站熱搜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