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在觀看西洋棋比賽,看到   1992年    Susan Polgar vs Anatoly Karpov 的比賽時,突然對於    Susan Polgar(蘇珊‧普爾加)這個選手產生濃厚的興趣。

Susan Polgar

圖片來源: http://www.webster.edu/spice/about-susan-polgar.html

這場比賽太神奇了,大師Anatoly Karpov竟然失誤,讓普爾加簡單勝利! 

蘇珊‧普爾加是世界第一個女性西洋棋國際大師。她突破了西洋棋界的玻璃天花板,是現今最厲害的西洋棋大師之一。

 

進一步地搜尋相關資料時,看到 神奇大腦:造就天才」這個影片。影片中提到,蘇珊‧普爾加並非天資聰穎,是靠後天的訓練造就她過目不忘的能力。

這個訓練便是將訊息「組塊化」(Chunking) 訓練。

圖片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dCdGLAh00

 

  「組塊化」是將片面的訊息加以編排,成為大腦可以理解與記憶的內容。任何學習都需經歷此過程,才能將新知識記在腦海中。

 

 

🖋️🖋️🖋️值得探討的是,若任何學習都需要組塊化,那便表示所有人皆曾歷經這樣的學習歷程。無論是課業上的知識或是生活上的技能,都是由組塊化而來的。

既然如此,為甚麼有些人,如蘇珊‧普爾加,可以快速又準確地將資訊背誦,而我們卻不能呢?

  

這個議題,可從「書架上取書」的例子看出些蛛絲馬跡。

从书架上取下英文书的手特写

 在探討為何大人與2歲的小朋友在取書的步驟上有差別時,我們可推測大人是因為在小時候曾將取書的動作組成大組塊,故長大後能快速提取這個的訊息。

相反地, 2歲的小孩是初次將這個訊息組塊化,所以需要一個個步驟來完成,花費更多時間。

我想,探討這個議題時,可以推論即使是兩歲的小孩,在反覆進行取書的行為之後,也能如大人一般直接用大組塊進行行為。這麼看來,大人與小孩在組塊能力的差別便是「經驗」。

  

 

若說經驗是組塊化的根基,那便能解釋第一段所提及,蘇珊‧普爾加與一般人的差別了。她天資雖平凡,在訓練後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記憶能力──這是她已經有大量資訊組塊化的「經驗」的緣故。

相較之下,我們就好比小孩,雖然不像2歲小孩一樣對組塊化這麼生疏,但也因為訓練不足,所以無法表現出同等程度的記憶力。

可見,「組塊化」雖是人人都曾做過,卻是要經過大量的練習、累積經驗才能熟悉的能力。

如能多加練習、增加經驗,那便可如蘇珊‧普爾加一樣,成為一個擁有平凡資質,卻有不平凡能力的人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蘇珊‧普爾加 組塊化訓練
    全站熱搜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