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乙事主的學習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國科舉延續1300多年,對於華人社會現代教育制度有莫大的影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科舉制度在不同朝代的改變:程序的繁與簡化、階級的增與簡、科目的改變……唐朝種詩詞歌賦,反映出當時代對詩歌的推崇,也因此挖掘了許多詩詞名家;宋朝重視文官政治,來自於趙匡胤對武用人才的疏離。從各個朝代的背景與特徵來看,可以發現科舉考試的內涵與制度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極大。反思現在的考試,是否也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考試」這種東西,就是為了找尋當時代所需要的人才而舉行,因此必受時代的影響。受到時代的影響,科舉便不只是考試,而是一個思想與文化。 

  那麼我們說清朝末廢科舉,並不是廢科舉這個概念,而終止清代的八股文科舉。

    其實,閱讀相關文章可以得知,科舉對於社會流動多少是有幫助的。雖然依然被社會階層所限制──這似乎是自古以來必有的現象。就社會流動而言,科舉(這裡是指科舉的概念而不是單一個時代的考試)是有益處的。此外,它確實可以找到需要的人,至少可以找到有相關知識的人才。雖然它有許多缺失,但也有它的好處,才會一直被使用。

    說科舉制度是學校教育的毒藥,也不全然是對的:它有它的好、有它的壞。所以,才會沿用至今呀!只是以不同形式和面貌出現罷了。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kindergarten was located in a quiet street. It had a gate at the front, and a big area of space before the main building. There was a playground, with a slide and bars to climb. Apparently, there’s a garden as well, one where the children could learn to care for and grow things. Having gone to a private school myself as a child, I wasn’t especially struck by the facilities there. What did catch my attention, though, was the list of foreign teachers and their pictures pasted in front of the school gate.

        I wonder what the children will grow up to be. In my time, very few of us had the money to go to American schools like this. Actual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very few kindergartens in my time had foreign teachers to teach us English. Plus, the school had a library full of English books. I’ve never even set eyes on one of those before I hit the age of ten. What I would give to have gone to this school!

        All I can say is, these children are very, very lucky. I had my first English lesson when I was nine, but even kids around 3 years old can have English classes, and learn phonics to boot! The way the teacher taught was very interesting. He had the students paste phonic cards on the ground, then read some sounds to them and had them find the pieces of paper. This is such a big difference from the English-alphabet-then-vocabulary way of teaching. Darwin told us, ‘Nature doesn’t jump’, so what right does education have to totally pass over the basics? The minute I saw what the teacher was doing, I thought to myself: So this is an American school. No matter how good the facilities are, or how many English books there are in a school, what really shows whether it’s an American school or a Taiwanese one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way of teaching.

Reflection

AEN102147

蔡惇茹

Yvonne

The kindergarten was located in a quiet street. It had a gate at

the front, and a

big area of space before the main building. There was a playgro

und, with a slide and

bars to climb. Apparently, there

͛

s a garden as well, one where the children could

learn to care for and grow things. Having gone to a priv

ate school myself as a child, I

wasn

͛

t especially struck by the facilities there. What did catch my

attention, though,

was the list of foreign teachers and their pictures pasted

in front of the school gate.

I wonder what the children will grow up to be. In my ti

me, very few of us had

the money to go to American schools like this. Actually, it s

hould be noted that very

few kindergartens in my time had foreign teachers to teach u

s English. Plus, the

school had a library full of English books. I

͛

ve never even set eyes on one of those

before I hit the age of ten. What I would give to have gone to

this school!

All I can say is, these children are very, very lucky. I

had my first English lesson

when I was nine, but even kids around 3 years old can hav

e English classes, and learn

phonics to boot! The way the teacher taught was very int

eresting. He had the

students paste phonic cards on the ground, then read some so

unds to them and had

them find the pieces of paper. This is such a big difference f

rom the

English-

Reflection

AEN102147

蔡惇茹

Yvonne

The kindergarten was located in a quiet street. It had a gate at

the front, and a

big area of space before the main building. There was a playgro

und, with a slide and

bars to climb. Apparently, there

͛

s a garden as well, one where the children could

learn to care for and grow things. Having gone to a priv

ate school myself as a child, I

wasn

͛

t especially struck by the facilities there. What did catch my

attention, though,

was the list of foreign teachers and their pictures pasted

in front of the school gate.

I wonder what the children will grow up to be. In my ti

me, very few of us had

the money to go to American schools like this. Actually, it s

hould be noted that very

few kindergartens in my time had foreign teachers to teach u

s English. Plus, the

school had a library full of English books. I

͛

ve never even set eyes on one of those

before I hit the age of ten. What I would give to have gone to

this school!

All I can say is, these children are very, very lucky. I

had my first English lesson

when I was nine, but even kids around 3 years old can hav

e English classes, and learn

phonics to boot! The way the teacher taught was very int

eresting. He had the

students paste phonic cards on the ground, then read some so

unds to them and had

them find the pieces of paper. This is such a big difference f

rom the

English-alphabet-then-vocabulary way of teaching. Darwin t

old us,

͚

Nature doesn

͛

t

jump

͛

, so what right does education have to totally pass over th

e basics? The minute I

saw what the teacher was doing, I thought to myself: So

this is an American school.

No matter how good the facilities are, or how many English

books there are in a

school, what really shows whether it

͛

s an American school or a Taiwanese one

depends on the teacher

͛

s way of teaching.

alphabet-then-vocabulary way of teaching. Darwin t

old us,

͚

Nature doesn

͛

t

jump

͛

, so what right does education have to totally pass over th

e basics? The minute I

saw what the teacher was doing, I thought to myself: So

this is an American school.

No matter how good the facilities are, or how many English

books there are in a

school, what really shows whether it

͛

s an American school or a Taiwanese one

depends on the teacher

͛

s way of teaching.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轉教室中,學生在教室中的改變,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更大的參與程度,並成為更主動學習的主體。這個學習型態,由於給予學生掌握學習進度的機會,可以讓學生更清楚教學內容,且釐清自己對於內容有興趣或者是有問題的部分。在大學時期,我申請的大專生參與國科會計畫即是做這個題目的行動研究。我的對象是六個英語低成就的學生,實施時間是禮拜三的下午。剛開始實施時,學生在課堂進行到一半時問我:「老師,我們甚麼時候開始上課?」我回答他:「我們已經在上課囉!你們回家看了影片,我們來課堂上討論就是上課!」他便以很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我。我發現,這個方法對於學生太過陌生,因此老師在實施前就要和學生清楚說明要怎麼進行,並且以一堂課示範教師和學生的工作與角色。研究結束後,學生對於英語學習更有興趣,但學習成效前後測未達顯著進步。在研討會提到這個問題時,有學者提出翻轉學習有科目的適性。他分享,在國外,翻轉教學與社會、自然或數學等非語言類科目做結合。但在語言相關科目,例如英語或西班牙語等學科,很少用翻轉教學,因為語言學習更加需要雙方的言語和非言語交流,而這正是翻轉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以達到的。在一開始的學習階段缺少了溝通與交流,學習者到了課堂上可能會很難進入狀況。那位學者說,翻轉教學並不適合所有科目,即使做教學調整也可能依因為科目性質的問題而無法達到好的成效。

  新的教學方法提出,總有教學者躍躍欲試。在這些先導這的嘗試與分享後,能幫助其他教學者做出更完善的教學。經由不斷地調整、改善教學法,才可能達成有效地教學,讓學習者有效的學習!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討論多元評量與評量的概念,首先需進行多元評量的探討。多元評量可以針對學生狀況與學習目標作配合與調整,這是益處。但因多元評量的大力推廣,有「多元評量才是好的評量」、「一定要有多元評量才是好的教學」的觀念。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每每觀課寫觀課單時,一定會有「是否有多元評量」的部分,若有,是加分。不過,這似乎是忽略了多元評量的真正意義──我們並不是為了多元評量而評量。況且多元評量也有是否適合教學目標、是否能評量到目標能力的問題,並不是使用到多元評量就是好!主要還是教師在評量過程,需考慮各種情況並嘗試各種方式,以達到追蹤學生學習狀況的成效。就如文中所說的,多元評量在用運上確實有誤用的情形。

    那麼評量的目的是甚麼?現在教學現場認為評量的目的不是測出分數而是教育成效的提升。透過評量的成果,教師進行分析,進而得知學生的迷思。然而這裡要注意的是,學習重點不是評量過程或分析,而是評量、分析成效過後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因此,我們可以說評量只是一個開始,並不是結束:評量不止於找出學生的迷思,而是另一個教學循環的開始。但想想,我們有被教育過要好好把握評量結果所給予我們的啟示嗎?我們真的有在評量過後針對結果進行更聚焦的教學嗎?還是我們只是花一節課檢討考卷、給學生十分鐘分享,就這樣把第二個循環帶過了?

    那麼這樣,評量的目的是甚麼?真是令人想不透呢。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弱勢學生的發展是各國一直注重的重點,不過有時候弱勢的界定可能包含一些不需要資源或忽略真正需要的孩子。此外,就算有文字定義,定義孩童為弱勢的人可能因為個人因素而有鑑定上的差異。而弱勢文化,是不是一個標籤呢?是否會讓孩子對於自己或是他人對於孩子有不一樣的感覺呢?而老師提出所謂文化弱勢,是以主流文化為標準嗎?如此反映出文化霸權的影子,我們不禁要思考,到底怎麼樣才是弱勢?

  針對這些弱勢孩童,該怎麼讓他得到真正的幫助?怎麼讓這個幫助持久?報告組別提到,可以透過補救教學幫助弱勢學生跟上學業,但同學指出補救教學的成效很大部分受學生動機影響。不過,學生看不到學習的原因、也不願被另外帶出教室進行學習,這些都會使補救學習的效果不良。此外,記得以前讀大學時教師曾說過,補救教學是補前一學期的內容,想要努力的學生在學習這一學期的內容時,同時也要兼顧上一學期的內容,可能力不從心。另外,許多科目是螺旋式課程,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會對之後的學習造成衝擊。

 同意適性教學要全面實施在教室中是不可能的。有學者提出適性教學或許使教學將學生局限於舒適圈;學生永遠都在學習同一階層的能力,無法突破自己。適性教學的一個重點是讓教學適合兒童,然而要讓他們得到更深層或是更廣闊的能力,使他們可以利用這個能力精熟另一個。不過適性,這個「性」是怎麼培養而來的?在老師想破頭迎合學生的「性」時,也要體認教師也是塑造這個「性」的一個因素。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嘗試思考教師期望對於學生的學習表現之影響,及學校相關因素對於教師教學之影響。在第一個主題上,相信許多人都有相信的經驗,可能是身為學生的經驗、也可能是身為老師的經驗。有趣的是,昨天寫作教學課老師才給我們相關的故事做為閱讀材料:〈十六號〉。故事主角老師A常聽老師B提到科任班上座號十六號同學的優秀事蹟,例如幫班上弱勢的同學說話、幫老師倒茶等等。新的學期,B老師因為有事情,班級由A老師接任。A老師到班上之後,發現班上的十六號常與同學打架,問問題也不回答,總是臭著臉。想到之前B老師對該學生的描述,A老師擔心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他努力啟發十六號,問問題總是向他投以期望的眼神。終於,學生願意發言了,師生狀況變得越來越好,十六號變得很優秀。有一天,A老師將十六號的作業給B老師看,沒想到B老師竟說,他之前提到的十六號上個學期轉走了!現在的十六號是個轉學生,常被其他老師投訴。可見,學生回應A老師的期待,真的表現好了,而對於其他不抱持期待的老師,學生依然不理會。確實,比馬龍效應會影響學生的表現,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效運用的現象。

  在學校政策與氛圍對教師教學的影響,我自己有相似的經驗。我以前的國校在我就讀時經歷了兩個校長。第一位並未特別發展學校特色;第二位一來便馬上著手進行改造,他增加了一些社團課程、籌辦樂隊、訓練學生出去參加比賽等學生的選擇變多了,學生也變多了。此外,校長也會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若該次月考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則會約談該科導師。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班上的數學考得不理想,老師檢討考卷的時候便愁眉苦臉地跟我們說要加油,不然他沒辦法和校長交代。

  而其實所謂期待效應,不只是一個上對下的關係。學生對於老師的期待,也可以影響老師的行為。常聽聞學生拜託老師少出作業,而老師讓步。這多少也是受學生的期待影響,因為老師會想成為學生喜歡的樣子。

  總結,期待效應利用人類普遍心理,不同的態度引導出行為上的改變。若教學者可以有效利用這個心態,則相信會對於教學成效有很大的幫助!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西方雅典的教育理念與教師圖像:

   在西方理論方面,提到了蘇格拉底的產婆法,也就是啟發式教學。透過辯證式的問答,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索議題。但產婆法需要有知識基礎,也就是指需要有相當的認知和省思能力作為鷹架才可以成功地啟發學生。蘇格拉底的理論中,指出這個鷹架是來自於上一輩子的知識,在這個輩子可以透過教育引出這個知識。我認為,這個鷹架是透過學習者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與學習,需要按部就班,一層建立在一層上,幫助學生學習更高階的知識。蘇格拉底的教學步驟是先使學習者提出自己的意見,再以問題引導其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想法,最後學習者將會得到正確的答案。這些經驗與學習被學習者整理後,可能無意識地被記起來,因此在美諾篇才會透過奴隸的實驗提出人名有先天的知識。此外,這個學習步驟的前提是學習者需願意學習,並對於真相有求知的慾望,方可使這樣的教學成功。

  在饗宴篇,柏拉圖以來詮釋教師啟發學生理想人格的過程,也就是教育愛。給予學生心靈的營養、與他們有真誠的情感交流,可以有陶冶學生健全人格。他在共和國篇提出的洞穴隱喻指稱,教師應為轉化型的知識分子,需要離開稱為感官經驗的洞穴、透視真理,並帶領他人走出洞穴。確實,教師的責任重大,擔任引導新一代社會主人的角色。不過在引導之前,教師首先須充實相關知能,也就是自己先學習(走出洞穴);此外,教師是引導」的角色,並不可以強迫學生持有某想法。他只能透過各種誘因」──增加學習動機,讓學生願意參與學習,走出洞穴外。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討論AIintention consciousness.這幾年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在未來有許多工作會被機器人或是人工智慧取代,因此基層勞工必須力求轉型等等。曾經在課堂中,老師說過,「教師」的工作並不會被取代,因為機器沒有感情,也沒有道德意識。在這節課後,我認為那位老師說的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不會被取代的原因是人工智慧只是大量的資訊,雖然可以分析數據卻無法深入看見背後利害關係的或是創新。就以前老師所說的討論,人工智慧其實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甚麼情況下應表現出甚麼感情、或是做出甚麼行為,但卻不會創造出新的應對方式。這便是我們之所以不會被取代的原因。

 Intention 這個字,有時會翻譯成為「意圖」。這個說法也不為過,因為人類確實有意圖,但AI並沒有。它只能使用別人的意圖。它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但對於新的問題卻沒有解決方式,需透過人類決定要採取哪些手段。它可以幫我們建造飛上火星的太空船,但將它放在那裡,它自己不會想說要上火星。雖然AI因為缺乏intention consciousness而不會取代人類的地位,但單單有這個意圖意識而沒有知識,也是不行的。記得曾經看過演講,有名的科學家說AI會毀了人類。人類若太過依賴AI的資料庫,會成為「白癡」,甚麼事都只會想要借助資料庫的力量。這便是人類的滅亡,因為不會靠自己思考。因此,要有intention consciousness,但也要有足夠的知識才行。

  專家,便是兩者兼具者。他們擁豐富的知識、而有intention consciousness可以去運用這些知識,並不斷地學習與精進。返回到本課重點,理想的教師圖像應也如專家一般,兼具教學知能、學科知能與省思等能力。若還不能做到,至少應該向這個方向前進,將其視為為師之道努力的目標。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到底是甚麼?讓我們嘗試提出學習的定義。討論一番後,我們將學習視為知識獲得的途徑,即學習是經由傳輸(transfer) 獲得。而皮亞傑將知識分為三類:物理知識(實徵)、邏輯(抽象)以及社會性知識(約定俗成)。這三類知識常是一體三面的。以冬至為例,實徵便是白日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邏輯則是指當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而社會性知識則是吃湯圓的日子

  在文本Individ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earning 中,將學習途徑區分為個人學習以及社會性學習兩方面。有趣的是,當一個體使用這兩種方式學習時,效果會比只使用其中一方更好。以實際情況解釋,學習者首先透過自己摸索,進行學習(小朋友學會爬樹);接著,在與他人的分享過程中,釐清尚有的迷思或是分解方法(在思考如何教學的過程中,整理歸納出方法)。雖然大眾認為學習/讀書是個人所達成,但事實上,個人與社會性學習難以區分。當學生透過學參考書學習知識,那是社會性學習,因為是透過書的媒介所傳達的知識;但學習習慣本身是個體所摸索出的,是個人學習;故,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Social Mediation by Cultural Artifacts 中, 提及任何工具或統皆不是為了學習而發起,而是為了便民、省力等其他原因而存在。然他本身存在的過程即涉及學習,在研發方面以及學習使用方面,有時甚至會涉及其他知識的學習。以老師帶到班上的鉗子為例,當初是為了省力而研發;研發過程是一個學習(槓桿原理、材質的使用)、使用的過程亦是(拿來鎖螺絲、當車窗擊破器、如何拿取、如何施力)。有趣的是,這些工具或系統可以反映當代社會或文化的需求以及趨勢。文中以打字機為例,轉變成電腦的過程反映出更重視效率的社會。學習共同體等教育主張的名詞化指出產業及個人關係變得密不可分,可以從教育哲學的演化看出當代的潮流。

  回到原本的問題,學習到底是甚麼?簡單來說,他確實是一個傳輸的過程。不過更深入來看,傳輸者、被傳輸者、方法、方法的形成、媒介等因素,使得它變得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常思考要怎麼學習,但鮮少想過學習的本質是甚麼。透過這個文本、透過了老師的授課,我看到了學習的新面向;經由自己思考,我看到了另一個面向。果然如文中所說的,當一個體使用這兩種方式學習時,效果會比只使用其中一方更好。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在觀看西洋棋比賽,看到   1992年    Susan Polgar vs Anatoly Karpov 的比賽時,突然對於    Susan Polgar(蘇珊‧普爾加)這個選手產生濃厚的興趣。

Susan Polgar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甚麼是表徵?

今天的數學學習心理學課程實在是太~有趣了!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翻了以前的舊作業, 赫然發現自己曾做過明華園的相關報告。這似乎是我人生做的第一個報告,所以決定放上來,作為我學習足跡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 www.lifedaily.tw/?p=26194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學期修了生涯輔導課,因此決定研讀一些相關的論文!

這次選擇是輔導季刊中53:2期(2017年六月)發表之 家族生涯價值觀代間傳遞之個案研究: 一個醫師世家的初探

研究者為 學者 顏姿吟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在修習課程的時候就知道,數學不是照著課本教的。

數學教學內容參照課本,但教學需依據學生的發展程度 進度等,一階一階地疊上去。

這個禮拜上了老師的數學教學課,真的是非常有趣呢。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好看耶!

文章標籤

山神乙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